家長課堂:給孩子一雙可以走的腳!
來源:好上學(xué) ??時間:2023-07-31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人的一生都在路上,正如“知心姐姐”盧勤所說,“與其送孩子一雙名牌鞋,不如送他一雙‘能走路的腳’”。然而,讓孩子擁有一雙“能走路的腳”并非易事。
近日兩則新聞引發(fā)人們關(guān)注:一位82歲的老母親,兒子是某名校研究生,48歲了還不肯工作,母親不僅要用微薄的生活費養(yǎng)活兒子,還要照顧他的飲食起居;一位71歲的老母親,兒子39歲未婚,老人家至今舍不得讓兒子做一頓飯,無論兒子去哪里,都堅持帶著電磁爐貼身陪伴、無微不至。
盡管在媽媽眼中還是“孩子”,可無論怎么看,這兩位“孩子”年齡都不小了。按照常人觀念,這個年齡的男人理應(yīng)是家里的頂梁柱,上侍奉雙親、下照顧幼子,和妻子風(fēng)雨同舟,在奮斗中收獲幸福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讓他們不惑之年還甘居“孩子”的位置,或主動或被動地“享受”著本該頤養(yǎng)天年的老母親的照顧呢?
當(dāng)然,這樣的新聞只是極端個案,但此類問題并不鮮見。比如,孩子都上小學(xué)了,家長還追在身后喂飯;都上中學(xué)了,還幫著整理文具、背書包;都上大學(xué)了,還不讓孩子洗筷子刷碗;都結(jié)婚成家了,還上門料理家務(wù)、收拾房間;終于,孩子也有孩子了,老人反而成了看孩子的“主力”,不少年輕父母還心安理得……因為“孩子”依然還是“孩子”,依舊不會“走路”,并沒有因為成為父母就變成了“大人”。
那么,怎樣才能送孩子一雙“能走路的腳”呢?
培養(yǎng)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是極端重要的。在這一點上,我們甚至需要向動物媽媽學(xué)習(xí)。海獅媽媽捉到魚后不“喂”,而是在饑餓的幼崽前釋放它,鼓勵幼崽學(xué)會捕食;狐貍媽媽一旦教會小狐貍獨自覓食,就連抓帶咬,毫不客氣地將其趕出家門?!案改钢異圩?,則為之計深遠(yuǎn)”,這個“深遠(yuǎn)”,要求父母把眼光放長遠(yuǎn),是一輩子當(dāng)孩子的“拐杖”,扶著、攙著走下去,還是讓孩子掌握生存和生活的本領(lǐng),有能力自立于世?想明白這個道理,也許就知道了該怎么做。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,習(xí)慣于事事包辦,等孩子長大成人,又要求他像同齡人一樣擔(dān)起家庭、社會責(zé)任,孩子做不到,就恨鐵不成鋼。能力只能在一次次鍛煉中增長,這好比一只從不讓它飛的小鳥,長大后突然被推出鳥巢讓它翱翔天空,怎么可能呢?
允許孩子嘗試甚至“闖禍”,別隨便阻攔。真正愛孩子,就要尊重孩子,把他視為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,該放手時就放手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都會本能地嘗試一些事,比如自己穿衣洗漱、幫大人掃地倒垃圾。只要孩子能自己做的,就別越俎代庖。過度幫助、過度指導(dǎo)和過度關(guān)懷,不但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,更是用行動告訴他:“你不行,我不相信你”,而孩子通過自我實現(xiàn)建立起來的自尊、自信,比吃得好、玩得好更重要。孩子即使一次、兩次、三次做不好,但只要讓他嘗試,總有做好的那一天。
不要讓擔(dān)憂成為過度保護(hù)的理由,不要讓恐懼成為牽絆孩子獨立的枷鎖。事實上,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家長,而是家長需要孩子。希望更多家長放手,讓孩子從小去嘗試、去體驗、去鍛煉,練就生存的本領(lǐng),如果有一天他遠(yuǎn)走高飛,你會心中只有欣喜而沒有擔(dān)憂,因為,你已經(jīng)給了他一雙“能走路的腳”。
標(biāo)簽:家長課堂:給孩子一雙可以走的腳!??